黄石基本概况
发布时间:2015-12-27 来源:市政府网站 分享到:
一、自然地理
黄石市国土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4度31分至115度30分,北纬29度30分至30度15分之间。东北临长江,与黄冈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区,西靠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西南与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瑞昌市接壤。
黄石地理区位优越,处在国家“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上,是全国53个重点港口城市和133个客货主枢纽城市之一,拥有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海关、商检、边检等口岸大通关服务设施完善配套,黄石(B型)物流保税中心即将建成,5000吨级远洋货轮可常年自由进出,武九铁路贯穿全境,与京广、京九两条大动脉毗邻,武黄城际高铁即将通车运营,大广、沪渝、福银、杭瑞四条高速公路在黄石交汇,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综合配套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承东启西、贯南通北之地。黄石城区襟江怀湖,依山傍水,拥有以被誉为“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为代表的“三山三湖”(东方山、西塞山、小雷山、磁湖、仙岛湖、大冶湖)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市区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优良,连续多年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在340天左右,城市内湖磁湖被国家授予“全国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项目范例奖”。
二、行政区划
黄石市辖4个城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1个县级市:大冶市;1个县:阳新县;1个国家级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共产党黄石市委员会、黄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黄石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黄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驻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东路1号。
三、历史人文
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黄石的历史就是一部工业发展史,具有“三性”特征:唯一性,主要指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密集性、品类上的多样性。早在殷商时期至今3000余年矿冶炉火生生不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矿“四大工业遗产”集中于17平方公里的区域密集呈现,虽然单看黄石矿产的采、选、冶以及水泥制造等遗产,全国不乏其物,但一个城市包含着多种矿冶技术,在全国唯一、世界罕见;先进性,从石器、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到现代工业的发展,黄石是各个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完整性,无论是铜、铁、煤还是水泥的发展史,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且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上半叶的厂房、设备一直保存到今天。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正式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湖北省唯一一个列入《预备名单》的独立申报项目,也是唯一一个涵盖古代和近现代工业的遗产项目。
自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萍公司开始,这里诞生了一大批钢铁、水泥、煤炭等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黄石是国家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使黄石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毛主席曾于1953年、1958年两度亲临黄石视察工作。
黄石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彭德怀、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黄石科教优势明显,拥有3所综合性大学、1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0多所中等职业院校,拥有40多万人的熟练产业大军,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20多万人。国乒黄石训练基地是由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名的中国乒乓球队第一个训练基地,黄石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程菲、袁培琳、刘蕙瑕等一批优秀运动健将,黄石籍运动员共获29项次世界冠军、48项次亚洲冠军。全市有革命纪念馆2个,烈士陵园5个,龙港革命旧址、红三军团旧址、大冶兵暴旧址等6处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民间文化繁荣。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西塞神舟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其中阳新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石成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城市。
四、工业基础
黄石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境内矿产资源一度非常丰富,建市以来累计向国家贡献近2亿吨铁矿、80万吨铜精矿、6000万吨原煤、5.6亿吨非金属矿,直接上缴利税300亿元。从商周铜都到汉宋铁镇,从近代铁港到现代钢城,工业文明贯穿黄石历史发展的脉络。境内拥有全国十大特种钢企业之一的湖北新冶钢,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集团之一的华新水泥,全国销量第一、世界前三的压缩机生产商东贝,全国十大名牌西服之一的美尔雅和中国保健酒第一品牌、产量最大的劲牌等骨干企业,形成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能源、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8个主导产业集群,全市百亿元企业4家,引进7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冶有色、华新水泥、大冶特钢跻身中国500强,华新、东贝、锻压分别荣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当前的发展现状看,工业是黄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财政收入的主来源、就业的主渠道,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2%,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税收为55%,工业就业人数占全市的49%。
五、人口结构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429318人,常住人口家庭户683236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4人减少了0.46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259260人,占总人口的51.84%;女性为1170058人,占总人口的48.16%。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57下降为107.62。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22413人,占总人口的17.39%;15-64岁的人口为1817352人,占总人口的74.8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9553人,占总人口的7.8%。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6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6个百分点。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1893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39975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94773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3761人上升为779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893人上升为1645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2226人上升为3901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6992下降为23249人。在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06540人,文盲率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7.03%下降为4.39%。
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4年,全市工业战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部署,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狠抓工业生产组织和项目建设,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全力以赴稳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全市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了平稳运行、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
1、生产运行总体平稳。一是总量稳步扩大。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152.1亿元,增长6.3%,产值总量同比净增137亿元。二是增速基本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完成省定目标,增速基本平稳,仍在合理区间。从月度工业增速运行轨迹看,除1-2月增长7.8%外,其余月份都在9%左右波动,其中有9个月在9%以上,月度最高增速为1-4月9.9%。三是产销较为平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096.2亿元,增长6.2%,低于产值增幅0.1个百分点,增幅基本平衡。工业品产销率97.4%,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同比持平。完成出口14.47亿美元,增长20.1%,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趋势图
2、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前11个月,全市工业经济效益保持利润、利税增幅高于全省的态势,整体盈利水平不断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9.64亿元,增长18.6%,高于全省8.4个百分点;利税137.79亿元,增长13.3%,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7.28亿元,下降13.5%,低于全省17.9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4.2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净额159.96亿元,增长0.3%,低于全省11.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8.4个百分点。
3、工业实力不断增强。一是规上企业不断增多。2014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1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突破700家,达到707家,比上年净增74家。二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81家,其中产值过百亿元企业3家,分别是有色345.1亿元、新冶钢198.9亿元、华新143亿元(全口径);50-100亿元企业3家,分别是劲牌72.1亿元、新鑫钢铁68.1亿元、东贝55.6亿元;10-50亿元19家。有色、新冶钢、华新、劲牌等7家企业跻身2014年全省企业100强,百强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位。三是产业实力不断提升。产值过百亿的产业达到6个(有色金属476.69亿元、黑色金属445.8亿元、机械制造212.48亿元、建材185.58亿元、食品饮料126.4亿元、化工医药119.4亿元),有色金属、建材分别接近500亿元、200亿元,机械制造跃上200亿元新台阶,食品饮料、化工医药分别突破和接近12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入选省级重点,全市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达到6个,产业规模稳步扩张,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
4、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从轻重结构看,2014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为15:85,轻工业比重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从传统产业看,冶金、建材两大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为51.5%,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从淘汰落后产能看,淘汰落后产能7.95万吨,关停“五小”企业367家,被关停企业基本上是采选、冶炼企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从转型发展看,我市成功获批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5、工业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74.53亿元,增长20.3%,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50%,高于全省6.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西塞山电厂4号机组、沪士电子一期、新冶钢22万吨薄壁无缝钢管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将成为我市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点。
6、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安排财政间歇资金5000万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新增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10亿元。开展了“增信心、解难题,服务工业企业”专项行动,解决企业难题188个。开展了涉企乱收费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了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了企业负担。组织企业对9家省职能部门和15家市职能部门进行了政风行风评议,促进了部门服务意识的提高和服务举措的落实,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